從本篇采訪的副標題就可以看出,過去的一年是彭壽收獲的一年。2月12日,身兼多職的彭壽又得到兩個新的頭銜——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理事長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⒛觊_新局,創新開門紅。新春剛過,賓客們從天南海北齊聚安徽蚌埠,參加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和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的成立儀式。盡管這種場面彭壽已經歷過無數次,盡管前夜他已親自到場安排事宜,記者發現他依舊事無巨細,頂著冷冽寒風布置工作,還經常環顧四周,或許是在注意哪里有遺漏和安排不周之處。他就是這樣一個認真有條理的人,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戰略部署,盡管事務纏身,他始終如一。
如今,想當面采訪到彭壽確實不容易,這位腳底“踩滑輪”、背后“有翅膀”的大忙人就像上滿發條的陀螺,始終為玻璃行業的發展奔忙著,他說自己已是“想停也停不下來”。
40年前,大學畢業的彭壽來到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簡稱蚌埠院)從事工程技術工作,開始了他與玻璃、與蚌埠院的不解之緣。
說起蚌埠院,那在行業可謂大名鼎鼎,它是新中國第一批成立的國家級綜合性甲級科研設計單位,前身成立于1953年,20世紀70年代落戶蚌埠,至今已近50年。
世紀之交的2000年,正是眾多科研院迷茫失措的時候,原有的國家主管部門相繼撤銷,以后的日子全靠自己打點。同年,蚌埠院由事業單位轉制為科技型企業,加入中國建材集團。也正是在這改企轉制的關鍵時期,彭壽開始擔任蚌埠院的院長。
彼時的彭壽已在事業上大有成就:擔任我國首條超薄浮法玻璃生產線的項目總設計師,主持開發了超薄浮法核心工藝和相關控制軟件;主持或參與浮法技術攻關,解決了錫槽密封技術等重大技術難題,為提高中國浮法技術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改制轉型之前,蚌埠院的業務較為單一,以玻璃生產線設計為主,員工有上千人,營業收入只有幾千萬元,科研人員也面臨流失的危機。于是,在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引領下,彭壽帶領大家圍繞主業拓展多元,推動傳統玻璃向高端玻璃的轉型并實施產業化,形成了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的“四新”產業,并不斷探索制度創新、人才創新和金融市場創新等多種模式,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50年后,“蚌埠院”已改頭換面,轉身成為“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彭壽表示,“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更名”。
他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首先從區域上來講,我們最早成立于北京,后搬遷到安徽蚌埠,經過近50年的磨合與創新,我們也進入了新的征程,將在世界舞臺上、在玻璃這個大平臺上擔當更大的重任。一路走來,我們從蚌埠走向上海、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所以我想在名稱上不要再體現具體的地域名稱。第二,我們所涉及的玻璃已不再是傳統的玻璃材料,而是處在新材料領域,所以我希望未來的研究院可以加強玻璃材料與金屬材料、有機材料、其他的功能材料的有機結合和創新,讓玻璃在信息顯示、新能源、深地深空等領域得到更大的發展,因此更名為‘玻璃新材料’。第三,原來我們叫‘設計研究院’,是以‘設計’為核心,現在隨著創新主體的調整,我們將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也就是說要把‘研究’擺在首位。這次蚌埠院和中建材工程再次交匯,重組成立‘總院’,成為中國建材集團的玻璃新材料‘研發總部’,我們將繼續圍繞玻璃新材料,圍繞四個面向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啟‘研發+工程’雙輪驅動的新征程。
2017年,蚌埠院牽頭組建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中心建設方案以排名最高的成績被認定為安徽省首批制造業創新中心。2019年,蚌埠院以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為基礎,按照“公司+聯盟”形式,聯合多家單位設立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此次成立的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正是依托這一公司組建而成,目前已匯聚80家國內主要創新主體和生產企業,形成了玻璃新材料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全覆蓋,并圍繞信息顯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特種玻璃新材料、節能安全玻璃新材料四個方向組建了一支以兩院院士為核心的高層次研發團隊。
彭壽表示,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作為“十四五”期間首批、安徽首個、行業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未來將立足“國之大者”,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打造玻璃新材料原始創新策源地;立足國家戰略,聚焦“四個面向”,聚焦成果轉化,打造玻璃新材料產業集群;立足“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為安徽建設“中國硅谷、世界硅谷”增光添彩,為中國建材集團打造世界一流材料產業投資集團作出新貢獻。
正如他在成立儀式上的講話所言,此次“一中心一總院”的成立,預示著我國玻璃領域的轉型發展將掀起新的篇章,必將推動玻璃新材料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再上新臺階,也必將為打造“國之大材”擦亮新的名片。
一個戰略:錨定“3+1”布局 構建嶄新“大凱盛”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引領下,凱盛集團堅定不移推進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應用材料、中央應用研究院的玻璃新材料“3+1”戰略布局。彭壽表示,“3+1”戰略賽道是提質增效、創新引領、改革開放的賽道,用行動證明了“惟有成功才能專注發展,惟有奮斗才能實現發展,惟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的道理,“大凱盛”的概念正是基于踐行中國建材集團戰略才得以孕育誕生。
過去的一年,凱盛集團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交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一是經營業績穩中有進,企業競爭力邁上新臺階。收入同比增長10.8%,利潤同比增長39.4%,主業平臺貢獻突出,主要產品關鍵指標不斷向好向優。二是研發和工程穩中有進,企業創新力取得新進展。自主研發的高世代液晶玻璃、薄膜發電玻璃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主持研制的“全海深海底地震儀玻璃球艙”通過萬米海試驗收,填補國內空白;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再創世界最高轉換率,繼續保持“中國首創、世界第一”;建成使用中亞地區最先進的浮法玻璃生產線和歐洲單體裝機容量最大光伏電站;玻璃工程創造中國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和成套設備出口項目單項合同額最大、產能最大兩項紀錄。三是主業平臺穩中有進,企業影響力實現新突破。顯示材料和應用材料板塊首次邁上百億級收入平臺,打通柔性玻璃到顯示模組全鏈條,打造“單項冠軍”產品;新能源材料板塊深化雙碳“央地協同”,拳頭產品持續示范應用,發電玻璃助力綠色冬奧;優質浮法和特種玻璃板塊利潤同比增長超90%,“藥玻包材及裝備國產化”項目入選國家“十四五”重點項目。四是改革轉型穩中有進,企業持續發展力得到新提升。獲評國務院“科改示范企業”專項評估的行業唯一優秀,系列改革成果入選國資委“科改示范行動”典型案例,混改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榮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彭壽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穩增長將成為主基調,中國建材集團中新材料將成為“主戰場”,面對壓力和機遇,要“心胸開闊,思維敏捷,行動迅速,從感覺良好中驚醒起來,從安于現狀中振作起來,正視宏觀環境下行、國家政策調整的考驗,正視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搶抓國家資本化、數字化、綠色化三大發展機遇,在推進玻璃新材料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8.5代TFT-LCD玻璃基板示范線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凱盛集團落地“3+1”戰略的關鍵之年,針對今年凱盛集團的方向和目標,彭壽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提出要重點打造“六大工程”。一是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實施“一盤棋”工程,把衷心擁護“兩個確立”、積極踐行“兩個維護”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做好對“國之大者”內涵的把握。二是堅決做好戰略落地,頂格推進“一條賽道”工程,要錨定戰略賽道不動搖,保持戰略定力不動搖,加快實現從“體量優勢”向“質量優勢”、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三是突出研發成果轉化,做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要堅持“四個面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強化開放共享與協同創新,提高創新的價值創造能力。四是聚焦主業平臺發展,打造產業鏈“鏈長”工程,要在提高產業規模、業務整合上再上臺階,在提高產業影響力、帶動力和控制力上再下功夫。五是充分激發改革活力,全面推進“形神兼備”工程,要深度推進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深入開展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六是強化干部隊伍建設,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希望”工程,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強化爭先進位、走在前列的意識,大力選拔出實招、重實干、出實效的干部,不斷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個愿景:重塑人們對玻璃的認知 創造璀璨美好的未來 2022年對于玻璃行業來說是極其特殊的一年。2021年5月18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第66次全會正式批準2022年成為聯合國國際玻璃年,這是聯合國首次以單一材料命名一個年份,進一步突出了玻璃的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意義。 面對玻璃日益廣泛的應用與不可估量的未來價值,2018年在日本橫濱召開的國際玻璃協會年會上,以第23屆國際玻璃協會主席彭壽等為代表的多國玻璃界專家學者一致倡議設立國際玻璃年,并迅速得到全球玻璃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支持。根據國際玻璃年組委會發布,在18個地區委員會中僅有中國、德國、巴西3個國家是獨立地區委員會,足以體現國際玻璃年對中國的重視程度以及中國玻璃行業發展對全球相關產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在今年2月10~11日舉行的2022年聯合國國際玻璃年開幕式上,彭壽作為唯一參會的中國玻璃行業代表,以視頻形式作了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玻璃創新發展與趨勢》的主旨報告,闡述了中國為充分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雙碳”行動路徑,以及玻璃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進入“十四五”發展階段,中國玻璃新材料產業進入“四新”疊加的戰略機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國際社會對玻璃有了新的認識,國家戰略給予玻璃新的定位,前沿技術帶給玻璃新的變革,“雙碳”發展賦予玻璃新的使命。同時,面對新形勢、新技術、新場景,玻璃新材料呈現出重構化、功能化、數字化、零碳化的“四化”發展趨勢。 “國際玻璃年的設立說明了如今玻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材料領域的地位、在人民心目中和大家美好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共識。玻璃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每次技術革命、技術創新和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玻璃的發展和玻璃的創新,因此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玻璃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中國玻璃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得到了世界公認,中國從沒有玻璃到擁有自己的技術,從不先進的玻璃到先進的玻璃,從單一品種的玻璃到多品種的玻璃,從產能上我們是世界的第一,在技術上我們也從追趕進入了領跑。在科技創新支撐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90%的光伏玻璃生產技術、60%的浮法玻璃生產技術、30%的汽車玻璃,為世界玻璃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迸韷鄹嬖V記者:“希望可以通過聯合國國際玻璃年,讓更多人認識到玻璃這種材料的重要性和使命性,重塑社會大眾對玻璃的認知。玻璃年將是全球互通互融的玻璃年、引領綠色發展的玻璃年,并將吹響玻璃行業轉型、促進低碳變革的號角?!? 玻璃是古老的,曾出現在4000多年前的遺跡中,公元12世紀開始成為工業材料;玻璃是嶄新的,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不斷升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材料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與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為玻璃行業從業者,彭壽深感責任重大。他倡議全行業借助國際玻璃年的契機,打造全球玻璃創新、低碳交流的平臺,攜手共建全球玻璃綠色命運共同體,共聚玻璃發展動能,共建玻璃和諧生態,共塑玻璃美好未來。 彭壽在2022年聯合國國際玻璃年開幕大會上的致辭中講道:“聯合國國際玻璃年的設立標志著全球正式進入玻璃時代,我呼吁全球玻璃同仁同筑玻璃夢,一起創造開放共享的未來,共同打造更加美好的玻璃世界;一起開辟創新引領的未來,打造全球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起迎接合作共贏的未來,共同創造世界玻璃史上新的更大奇跡!” 未完待續…… 采訪中,記者與彭壽聊起今年是他從事玻璃行業的第40個年頭。聽到這里,他頓生感慨:“還真是!我1982年一畢業就到了蚌埠院!”40年來,他一直工作在玻璃新材料科研與產業化一線,建立了我國玻璃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填補十余項國內外空白,支撐了我國信息顯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引領我國玻璃科技與產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彭壽的大腦像是個始終在工作的高速處理器,需要什么可以隨時提取,與他交流,很容易被他的情緒和語言所感染。只要說起“玻璃那些事兒”,他仿佛剛入行的新人,保留著一股熱血和溫情,“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近兩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斷超越自我,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實現中國8.5代TFT-LCD浮法玻璃基板零的突破;構建30~7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的全產業鏈;實現國產藥用中性硼硅玻璃穩定量產,產品的理化性能達到國際先進;在國內率先開發出新一代光伏發電玻璃,引領行業技術轉型升級……他也因此被評選為建材行業2021年度十大科技突破領軍人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我們的教導:當選了院士不是終點,而是起點。40年征程來之不易,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領域的開始。新形勢下,中國建材集團提出‘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的企業使命,我們是‘玻璃創造美好世界’,這與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出的‘宜業尚品、造福人類’行業發展目標相契合。建筑材料行業作為‘大國基石’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面對新起點新征程,我將繼續與行業科學家一道,與廣大玻璃企業一道,與一線生產者一道,發揮科學家、企業家和工匠精神,引領中國玻璃工業進一步走向世界,創造更加璀璨美好的明天!相信我們玻璃行業必將為造福全人類貢獻更大力量!”談起從業40年的感受,他感慨萬千;對于未來,他滿懷期待,意氣風發。 將夢想寫在實驗室、寫在生產線、寫在祖國大地上,讓凱盛的價值創造能力、全球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再上新臺階,勇攀材料科學高峰,不負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全力以赴開啟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新征程——這是彭壽對全體凱盛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對自己許下的錚錚誓言。 四十載初心不改,一切未完待續,精彩才剛剛開始……
協會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甲11號中國建材大廈C座四層
備案號:京ICP備17041375號
電子郵箱:CBMMA001@163.com
郵編:100037
秘書處
010-88082465